溜澳軼事錄 之一零零
婚俗鬧新房鬧新房是結婚的一個議程,也是最熱鬧、最歡快的一項儀式。男女雙方婚後第二天晚上起即有親朋戚友前來祝賀─鬧新房,要求新婚夫妻做各種戲謔,俗稱『絞冬瓜』,以增添婚禮的樂趣,通常是連續一星期。在這七天中,無論賀客們對新婚夫婦提出任何不違背常規的要求,新婚者都要無條件地接受,不得拒絕,這叫做「七日內無大小」,就是說在鬧迎房時,不論是伯叔輩或子侄輩要求新人做什麼,新人都要一一照做。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鬧新房都沿襲舊時的風俗習慣。可別看是鬧新房,但也是一項婚俗文化,非常有意思,前往鬧新房的賓客,都要有準備,有規則,才能讓鬧新房更加熱烈有序,盡情歡快。婚禮第二天晚上,娶親的主人家要先放鞭炮,表示歡迎諸親友前來捧場─鬧新房。之後,鬧新房的賓客陸續前往新郎家放鞭炮以示蒞臨恭喜。新郎要親自出府歡迎諸賓前來添禧。而後,眾賓客於之入府坐定,賓主寒暄以後,而賓客中較有經驗的人到新房門前捲朱簾,俗稱『繳眉』,還要唸吉祥語,如“捲起朱簾喜新婚,窈窕淑女配郎君,夫妻兩人相和順,日後百子傳千孫。”然後進入洞房,進行添燈,也要唸吉祥語,如“燈火正輝煌,眾人鬧洞房,夫妻真恩愛,明年育兒郎。”禮畢,新郎引新娘上廳堂一一向賓客奉敬『糖茶』,然後開始鬧新房。其形式多種多樣,有斯文的,如“太公釣魚”、“咬冬瓜”、“吹香煙”等等;有粗獷的,如“公背婆”、“打鐵哥”等等,鬧得不亦樂乎,直到深夜才盡興而散。鬧新房一般是三天至七天,事後主人家還要備辦香甜糖粿答謝前來鬧新房的賓客,整個婚禮完滿結束。上世紀五十年代,社會進入了新時期,雖然婚俗鬧新房仍然沿舊以前的一套,但也逐漸加入了新的內容,最明顯的是唱革命歌曲。在鬧新房時,要是新娘有文化的,賓客們都會請新婚夫婦合唱、獨唱或跳舞,增添了鬧新房的氣氛。碰到賓客中有唱歌的愛好者,更會大家一齊唱,使歡樂推進更高潮,有時直到深夜才盡歡而散。以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鬧新房時必須要求新婚夫婦讀『毛語錄』,唱語錄歌,以表忠心。直到改革開放,鬧新房又恢復以前的規則。不過,由於這種婚俗已經中斷許久,其意識和行動在人們心中已經談化了,加上現在的年青人思想有了自己的看法,因此,以前的一套也很少用了,而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方式。就是在鬧新房的幾天晚上,大放鞭炮、煙花,賓客登臨以後,新婚夫婦操辦宴席,宴請前來鬧新房的賓朋,在宴席中猜拳行令,盡情暢飲,一醉方休,直到深夜。而新婚夫婦免卻了鬧新房的瑣事,何樂而不為乎!只是這樣,鬧新房的婚俗就逐漸地淡化了。如此由宴客代替鬧新房,沖淡了婚俗文化的氣氛,這樣的形式是否應該提倡,就請大家議論吧!不過,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應該辦得體體面面,風風光光,越歡樂越好,鬧新房增添婚慶的氣氛,也增進了親朋戚友的感情,應該好好地發揚下去!【平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