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文 佳 作 共 賞
《曲折的道路 多彩的人生》節選
《三》
陳
國 平
|
五、風華正茂的青少年時代
人的命運總是和所處的時代有密切的關係,大哥、二哥比我早幾年出生,小學畢業時正好在鄉下,當地無中學可上,只好輟學在家務農。小妹也是生不逢時,高中畢業時正好碰上文化大革命爆發,學校停課,高考停止,一個學業優良,還當過班長的人,只好下鄉去修理地球。
相比之下,我是個幸運兒,1946年抗戰勝利恰逢我小學畢業,隨家人返回廈門,我也順理成章地上了中學。高中快畢業時又遇上廈門解放,百廢待興,國家急需各種建設人才,我又順利地考上了大學。
由鄉下回到廈門,環境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從我開始記事時起,我第一次看到了電燈、電話、汽車,生平第一次用上了牙膏、牙刷、肥皂、火柴,甚至用上了舶來品滴滴涕、口香糖和咖啡,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似的,看什麼都覺得好奇。
廈門是個港口城市,碼頭邊停靠著美國軍艦,街上三五成群地走著歪戴著船形帽的美國水兵。在碼頭上還集中著穿黃軍裝,繳了械的日本士兵,等待著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國。電影院顯得特別繁忙,那裡不斷上映著彩色外國影片《人猿泰山》《魂斷蘭橋》《出水芙蓉》,國產電影有《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十字街頭》等。電影廣告不像現在這樣在電視上或報刊上宣傳,而是強調音像效應,由一個十多人的樂隊沿街行進,前面的人高舉著即將上映的電影海報,廈門的街道很窄,由於兩邊樓房的回聲,所以聲音就特別大。在屋後面的人一聽到流行歌曲的聲音就跑到街上圍觀,也就達到了廣告宣傳的目的。
初中我上的是廈門私立大同中學,它處於郊區的虎園路,附近是風景秀麗的虎溪岩、白鹿洞和醉仙岩,翻過一座大山就是海邊的廈門大學和南普陀。從家步行去上學大概要花半小時到四十分鐘的時間。校舍都是石板條做牆,方磚砌地板的三層樓房,其中有一座叫“文虎樓”,是以華僑富商胡文虎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估計也是他出資捐建的。學校的教員都是文化素質較高的知識份子,教英文的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先生,教數學的叫洪友地,教物理的是一位在美國培訓回國的飛行員,教生物的是一位福州籍的女教師叫朱梅植,她上課時講到細胞時總要說出它的英文拼音,“C-E-L-L,Cell”,她的女兒也在我們班上。老師教得好學生也就學得好。由於小學是在老家上的,下課後要到山上放羊割草,沒有時間複習和作練習,所以數學基礎不是太好,也影響了中學的學習,在各門功課中,我的文科也好於理科。如果說文科的成績是優的話,那麼數理化也就處於中上水準。由於二哥小學畢業後輟學三年,所以和我同時進入中學並編在一個班,他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並在我之上。可惜到初二上時因交不起學費又告輟學,他的輟學也有成全我繼續學習的意義,對他這種顧全大局的精神,我終生難忘。
中學生正處在風華正茂的年代,好動、好交友。由於學校離家較遠,當時自行車又屬於奢侈品,多數人是買不起的,上下課都靠雙腿步行,我們同路的同學總是邊走邊聊邊玩。有時下午上課的時數少,我們也會相約到附近的虎溪岩、白鹿洞去遊玩,或到中山公園踢足球或在湖裡划船。作業也是集體完成的,我最常去的是同在大同路的郭贊鍔家。他有一個叔叔是廈門大學的學生,後來才知道他是一名地下黨員,無形之中我們也受到一些進步思想的影響。郭贊鍔高中肄業後就參加工作,後來當上了廈門市政法委書記,他的一個堂弟則到安溪打遊擊去了。由於我對文學有興趣,文筆也較好,所以初中階段也當上了鷺江日報的見習小記者,經常到報社去,有時也就學校的事寫寫稿,鍛煉了自己的文筆和工作能力。到了星期天我們都三五成群地相約到鼓浪嶼的港仔後或大德記海邊去游泳。總之,我的初中學生生活是愉快而幸福的,生活上無憂無慮,學習上接受了良好的正規教育。
三年的初中生活很快就結束了,由於大同中學只設初中部,所以初中畢業後我們大部分同學進入省重點廈門第一中學,少數人則到私立雙十中學繼續學習。廈門一中距大同中學不遠,在中山公園南路的一個斜坡上,距中山公園只有幾步之遙。教學樓是一棟三層的方形樓房,辦公室則設立在類似古廟的大平房內,辦公室十多米以下是一個水泥砌成的大操場,也兼作籃球場。校長看起來有50多歲,是一位從蘇聯回來的知識份子。學校具有光榮的傳統,後來才知道,中共廈門市地下黨在我們學校就設有一個支部,解放後從我們班出了一大批革命領導幹部可能與此有關。例如,後來成為廈門市主管政法的副書記的郭贊鍔,市文化局黨委書記洪澤茹,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林必璋,四位同學投筆從戎,去了軍幹校。
廈門一中是福建省的重點中學,近年來高考升學率接近100%,有許多同學獲得了世界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培養出了諸如國務委員陳至立,香港中央談判小組副組長(按: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常駐代表)陳佐洱,乒乓球世界冠軍郭躍華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人物。
進入高中階段,廈門已經解放,國家經濟建設急需各種人才,各大學都大量擴招學生。過去我們全家主要是靠父親經商為生的,解放後由於港外金門的封鎖,內外交通中斷,父親的商店生意一落千丈,瀕臨破產。我意識到今後不可能再靠父親的商店生活,全家大大小小的一大堆人全靠自己的工作去生存,特別是我正面臨升大學的機會,心中不由產生一股強烈的責任感:我應該努力學習得更好,我有承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我原來學習就比較好,有了這種責任心之後,上課就更加集中精力聽講,課餘更加努力複習和做作業,到了高中三年級時,我的成績已由原來的名列前茅趕到名列全班第一。2001年南京河海大學劉怡家教授就對我說:“到了高中時你真是拼了命了,學習成績蹭蹭一下子就上去了,誰也跟不上”。
1951年夏,我們進入高中三年級上學期時,國家進行全國高考,由於我們是1946春天進入初中一年級的,高中畢業時間與高考的脫節,為了不耽誤時間,學校也允許我們參加高考。到了8月份高考放榜時,我終於在報上查到自己的名字,我是第一志願被錄取的。我們大部分同學都考上了,原因有二:一是我們班的同學學習成績都比較好;二是國家急需名種建設人才,高考的錄取率也就比較高。
就這樣,從1946年到1951年秋,我在廈門這座海上花園城市度過了一生中最豐富多彩、最快樂的中學時光,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長為朝氣蓬勃的青年,在學業上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創造了條件。在我這一生中有各種各樣的同學會,但我最珍惜的是中學的同學會。雖然50多年過去了,但我們能記住班上同學的名字,記住他們當年的模樣,甚至記住他們是住在城市的哪個角落。
儘管中學畢業後同學們各奔東西,各忙各的事業,但至今有些同學保持著聯繫,如中學肄業後從軍分配到青島北海艦隊的陳世方,1956年我上北京俄語學院預備部學習準備去留蘇時,他專程趕到北京來看望我。曾景春是一名地下黨員,他考取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1956年我赴莫斯科路過長春時,在嚴冬的清晨,他還是趕到車站的月臺上來與我見面。文革中他出差北京,我們在中關村街頭不期而遇,彼此一眼就認出了對方。那天中午我在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的家中用大米飯和燒帶魚招待了他,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他說這頓飯之可口著讓他終生難忘。他後來調到泉州華僑大學,至今仍經常有聯繫。楊啟真
1951年就參軍到了南京軍區,至今已是師長級幹部,80年代我多次到南京出差,我們在他家中和火車站曾多次會面。在北京我還接待過洪澤茹、呂清泉、陳士傑和劉維惠,我每次回廈門,他們都要趁機一起聚會歡迎我。
[作者:陳國平(1932—2018),溜江溪尾人,我國著名玉米栽培學家,此文節選于陳國平所撰的《曲折的道路
多彩的人生》(2005年),文中按語為後人所注]
給祖昌爺爺的一封信
王 致 飛
尊敬的祖昌爺爺:
您好!
我是晉江市南僑中學 2025 屆畢業生王致飛,在今年的高考中,我十分榮幸地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成績。這份沉甸甸的喜悅背後,是母校老師們日復一日的辛勤澆灌,是師長們無私的啟迪與鼓勵,更深深浸潤著像您一樣的校友前輩們始終如一的關懷與殷切的期盼!今天,我懷著由衷的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提筆寫下這封信。千言萬語,唯有一聲最真摯的“謝謝”,獻給您,也獻給所有心系南僑、支持我們成長的校友前輩們!
祖昌爺爺,雖然我還沒有機會近距離聆聽您的教誨,但您的名字和事跡,早已在我們南僑學子心中熠熠生輝。從李校長和班主任羅老師口中,我一次次感受到您那份熾熱的“情系桑梓,興學育才”的赤子情懷。李校長常說,您是最能詮釋我們南僑“勤奮、剛毅、恭謙、奉獻”校訓精神的楷模!這份精神,像一盞明燈,照亮了一屆又一屆南僑學子前行的路。
您對母校的深情,不僅體現在言語上,更化作了實實在在的行動。回望過去,是您聯合眾多旅菲僑胞和校友們,慷慨解囊 60 萬元,建成了那座承載著無數南僑人記憶的舊大禮堂,為校園增添了一抹溫暖而莊重的紅;再看今朝,您再次傾注大愛,獨資捐贈 620 萬元重修大禮堂,並增添現代化設施。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煥新,更為南僑未來的騰飛插上了堅實的翅膀!祖昌爺爺,您的一次次善舉,如同一顆顆種子,早已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無聲地激勵著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於擔當,無論走多遠,都應心系故土,為家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深知,這份高考成績,凝結著太多人的心血與期許。您用一生踐行著“飲水思源”的古訓,用無私的奉獻為我們這些後輩學子搭建了通往夢想的階梯。作為這份大愛的直接受益者,我心中的感激無以言表。我向您鄭重承諾:無論未來我走到哪裡,攀登到怎樣的高度,“不忘母校根,常懷反哺心”這十二個字,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底。您的精神,是我最寶貴的人生財富,我定會將它傳承下去!金秋九月,我將帶著母校的殷殷囑託和校友們的深深祝福,踏上大學的求學之路。雖然家境並不寬裕,但請爺爺放心,未來的每一步,我都會帶著南僑人的骨氣和志氣,不負青春,奮力拼搏!我渴望成長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努力為母校增光添彩。同時,我也一定會銘記南僑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傳統,盡己所能,為母校的發展添磚加瓦,將您給予的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最後,衷心祈願祖昌爺爺:身體健康,精神矍鑠!事業順利,萬事勝意!家庭和美,幸福安康!願我們深愛的南僑中學,薪火永續,桃李芬芳滿天下!
此致
敬禮!
晉江市南僑中學 2025 屆畢業生:王致飛
2025 年 6 月 25 日
給王致飛同學回信
陳 祖 昌
致飛同學:
你的來信和你的成績一樣很好,我三十多年來,對華文教基金會非常重視,曾經收到我支持的同學860多封信,從我到今天發出獎學金的三仟多位學生中,還保留很多信封,你的信將在我的保留中,在我一生中能讀到學生回信,是我最開心的事,今天再給致飛同學一個建議,你必須帶著南僑的剛毅,堅持,奉獻,校訓向前走。現在給你一個二三十年前在南僑收到我的獎學金的學生,經過努力堅強回來成為母校教授,再升為母校校長,再升為養正校長(當然也有錯誤的問題),我非常希望你學習他好的一面,另外一個是我三年前捐建的晉江醫院(以陳祖昌婦女兒童中心標名,為什麼我選擇這個標題,因為我是菲律賓宋慶齡基金會創會會長,宋慶齡國家副主席是南僑中學創校友起人之一,她宗旨熱愛和支持婦女兒童為宗旨)。我要說的是這個醫院來了一個了不起的院長,他名字叫陳銘,在我們多次交流中,他告訴我他是上海六院副院長,六院是上海名醫院,已經五十八歲,是晉江人,希望有生之年來服務晉江人,當晉江巿長二年前住持醫院剪彩,院長發言非常感人,-位學業有成回饋母校,一位醫師成功回饋家鄉,我爸爸有一首中秋節對家鄉的鄉愁的詩,最後一句:「不隨桑海變,一片故人心」,最後我將這詩句送給你,致飛同學再努力,加油,成為南僑校中的優秀人才,偉大在我南僑,以日月爭光。
陳 祖 昌
29-06-2025